昨日,本報獨家查詢,刊發了寧波“難產”有機食物,披露了寧波除了少量偏僻山區外,其他區域是種不出有機食物的,引發了廣泛的重視。有不少市民打電話給本報,稱已然有機食物的規范如此之高,為安在商場上,卻能夠見到如此多的有機食物,乃至包裝上還有規范的有機食物認證象征。
記者對于有機食物存在的種種疑問持續打開了查詢。跟著查詢的深化,有機食物背面的“隱秘”,著實讓人吃驚。
有機認證早已過期
康譜園仍用有機做宣揚
其實在寧波,說到有機食物,尤其是有機蔬菜,除了七禾有機,市民通常還說到別的一家公司。這家公司的名字叫寧波康譜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譜園),在寧波也很有名望。
那么,康譜園的狀況又是怎么?為此,記者以消費者的身份,來到坐落鄞州區鄞州大路東段688號的康譜園栽培基地。一走進大門,記者看到有一個展銷廳,里邊琳瑯滿目地擺放著包裝精巧的蔬菜以及袋裝大米。
“這些蔬菜、大米都是有機食物,并且都是經過有機認證的,也有有關的認證書,這個你們定心好了。”展銷廳一位女工作人員這樣介紹,這些都是他們農場自個種的,不打農藥、不必化肥,能夠必定定心的。
但記者發現,康譜園所賣的蔬菜和大米,在包裝上卻都沒有有機食物的象征。為此,記者格外經過中國食物農商品認證信息系統進行了查詢,康譜園取得的是有機變換認證,但早在2013年6月19日就現已到期了。
據了解,有機商品象征分為兩種,一般來說一個農場在請求有機商品認證后,要有1-3年的變換期才干正式取得有機商品認證,在這1-3年內農場要完全依照有機認證規范需求進行出產,但其商品不能叫有機商品,只能叫“有機變換商品”,只能運用相應的有機變換象征。也即是說,即便康譜園有機變換認證還沒有到期,出產出來的商品,也不能稱為有機食物,而只能叫有機變換商品。
康譜園否定詐騙消費者
自稱為誠信不再做認證
為何分明現已到期了,對外出售的時分,卻還口口聲聲說商品是有機食物,這不是詐騙消費者嗎?對此,記者撥打了康譜園的熱線電話,向工作人員提出了采訪需求,期望對方能夠對這個疑問進行答復。隨后,康譜園單位李主任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記者:是不是經過有機食物認證?
李:認證之前是有的,如今有機認證需求比較高,本錢也很高,所以如今咱們做的是生態蔬菜,是依照有機栽培的規范來栽培的,有機(食物)的認證,咱們不去做了,由于有機認證的需求是很高很高的。
記者:那么,你們業務員怎樣說商品是有機食物?
李:對的,咱們依照有機的栽培規范來的,所以咱們的菜都是有機蔬菜。可是咱們沒有必要一定要去做有機認證,咱們的菜都是很安全的,跟有機是相同的。
記者:有市民來反映,說寧波有機商場很亂。
李:對的,咱們要做出誠信。在寧波要種出有機蔬菜,契合規范的那種是必定沒有的。這個你信任好了,由于空氣啊,土質啊。可是,好的公司,首要要做誠信,所以咱們沒有必要一定要出錢去做一個認證。
-對話認證組織
有機認證能夠花錢買
只需4.5萬元加紅包悉數搞定
康譜園稱,寧波很難種出契合有機規范的有機蔬菜,所以為了誠信,就沒有再花錢去做有機認證。這句話背面的意思,不由地讓人聯想到,莫非不契合安全,也照樣能夠做出有機食物認證?
據了解,當前,在國內,有資歷做有機食物認證的組織達20多家。
記者在baidu上,輸入“有機食物認證”進行查找,跳出的一條信息,并且也是baidu的推行連接——“有機食物認證單位,方圓供給專業認證效勞,規范組織”。
點擊進入后,記者發現是一家名為方圓象征認證集團河北有限公司的官方網站。簡介中這樣寫道:方圓象征認證集團河北有限公司的(方圓象征認證集團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中國方圓象征認證委員會河北審閱中間),從屬河北省技術監督局,直接組織審閱和發證,削減了中間環節(中介組織和征詢公司)的費用,為公司節省了很多時刻的一起也削減認證費用。
隨后,記者查看了國內有機食物認證組織的名單,方圓象征認證集團的確位列其間。記者又經過方圓象征認證集團的官網,查到該集團的確有河北有限公司。
所以,記者以寧波一位農場主的身份撥打了方圓象征認證集團河北有限公司的官方網站上一名姓郝的認證部部長的電話,提出想請求有機食物認證。
●環境檢測不合格也能合格
記者:我想問下這個有機食物的認證,你們這邊能夠做嗎?
郝:能夠,啥商品?
記者:即是蔬菜瓜果類的。
郝:有機需求比較高,化肥農藥一點不能用。
記者:你們要來檢測過的吧?
郝:對,你的(農場)水、土壤,還有環境等要進行多個檢測。
記者:假如檢測不合格,怎樣辦,就不給認證了嗎?
郝:土壤和水,這個卻是能讓你合格的。
●只需給錢怎樣貼都不論
記者:悉數弄好,一年費用是多少?
郝:像你這樣的狀況,100畝,也不太多。是這樣:做文件、交通往復,吃住里頭不含這個,再一個檢查的時分,檢查員得給個紅包,其他的話,疑問都不會太大。檢查完了今后給你一個有機變換證。一年生的作物變換期是兩年,多年生的變換期是三年。三年后才干給你發正式的證。費用,第一年是4.5萬元,往后一年也就一萬塊錢。
記者:大棚也算進去,報價又是多少?
郝:大棚這個,弄濕度你要收購設備是很大的出資。大棚那個我主張你別弄,那個價值太大了。
記者:那屆時大棚里出產出來的也能夠打有機食物嗎?
郝:這個怎樣說……(停頓了一會)
記者:這個是我自個的工作了?
郝:嗯,對對對。(笑聲)
●專家審閱給紅包就行
記者:那檢查的是不是你們公司的人?
郝:是咱們的審閱員,可是在全國各地的專家,是咱們聘任的。
記者:那這個紅包要包多少錢?
郝:一個人2000元。
記者:我農場這邊周圍是化工廠,不要緊吧?
郝:你周圍是啥化工廠?
記者:煉化公司你知道嗎?煉油的。
郝:有刺激性氣味?
記者:氣味還好的,但污染仍是有的。
郝:只需你那里沒有格外刺激性的氣味,都好辦。
這類有機認證一旦拿出來之后,是不是就意味著能夠毫不隱諱地打有機食物?這類有機食物進入商場,政府有關監管部門又是怎么進行監管的呢?對此,本報記者仍將進一步打開查詢,企圖完全掀開“有機食物”背面的種種亂象以及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