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兄弟最近迷上了網購生鮮,先是買些生果:新疆葡萄、南非柚、新西蘭蘋果;接著買肉類、海鮮:內蒙古科爾沁牛肉、蘇北童子雞、東海大黃魚;最終,干脆連青椒、茄子、馬鈴薯等一些平常蔬菜,也都在網上買了。
我很獵奇:“樓下菜商場就能隨時買到的蔬菜,真的有必要在網上買嗎?”兄弟逐條跟我說起網購生鮮的好處:商品介紹具體,翻開頁面,不只產地、標準等信息一望而知,商品營養價值、適宜人群等介紹也都清清楚楚;品種更豐厚,就拿一些進口的海鮮來說,本來只能在高級餐廳才干享用,如今以更親民的價格走上普通大眾的餐桌……看來,生鮮電商現已完全征服了這位兄弟。
書本、家電、服裝、化裝品……當消費者日子中一個又一個角落被電商“占據”后,餐桌上的生鮮成了電商巨子新的“香餑餑”。這兩年,電商進軍生鮮領域的鼓點越來越密,腳步越來越快:2011年8月,專注食品領域的中糧我買網上線生鮮頻道;2012年8月,京東生鮮頻道亮相;2013年4月,1號店生鮮頻道建立;同年7月,天貓商城開通生鮮頻道……
對消費者和出產者來說,生鮮電商的崛起是一個好消息。農商品具有“小出產、大商場”的特色。傳統流轉形式下,田間地頭到大眾餐桌的路途并不曉暢,必定程度上致使了長時間“賣難”與“買貴”并存的怪現象。電商的參加,就像是在出產和商場之間修通了一條高速路,不只降低了本錢,更多讓利于消費者和出產者,并且提高了功率,讓優質農商品有時機走進更多消費者的日子。
關于電商經營者來說,眼下也是開拓生鮮的最佳時機。2012年我國進入流轉領域的農副商品價值總額為2.45萬億元,但通過電商流轉的農商品只占1%擺布。即使依照10%的浸透率核算,生鮮電商也還有快到2000億元的空間。別的,經過近幾年的開展,本來只能駕馭“標準化商品”這輛小車的電商,物流根底、管理能力大幅提升,如今現已能夠駕馭“生鮮”這輛大車了。
當然,把習氣逛菜商場的消費者拉到網上,并讓這些消費者打心眼里“愛”上彀購生鮮,并不簡單。
商品質量要過硬。生鮮商品歸于快銷商品,重復采購率更高。但生鮮關乎“舌尖安全”,消費者對質量愈加靈敏。不少消費者對網購生鮮有類似的憂慮:商品質量是不是像頁面上描繪的那么好?冷凍商品凍結了怎么辦?生果爛掉了怎么辦?消除這些疑慮,需要在一次次的買賣中,憑仗優質商品贏得消費者足夠多的信賴和忠誠度。
操作還需更便當。從當前的狀況來看,網上采購生鮮,送貨雖比通常商品更快,但終歸不如到菜商場便捷。菜商場與生鮮電商,同是經營者,雖有競爭,但絕不是替代與被替代的聯系。假如能夠把菜商場的便當優勢和電商的功率優勢結合起來,完成線上訂單、線下取貨,將會贏得更多消費者點贊。
充分利用大數據。在大數據年代,消費者的每一筆采購關于經營者來說都是“潛在”財富。消費者的采購習氣,完全能夠變成剖析個性化需要的根底。用好這些數據,生鮮電商不只能夠為消費者定制愈加健康的食譜,還能夠引薦愈加適宜的商品,搖身變成交心的“私家營養師”。想一想,到了這個時分,生鮮電商才真恰是消費者“想說再會不簡單”的親密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