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三月,既是防控疫情的關鍵時期,也是春耕生產的重要時期。在東北廣袤的土地上,一場特殊的春耕備戰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據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東北三省糧食產量達到2666億斤,比上一年增加了近300億斤,總產量約占全國的20.3%。
面對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多部門聯合發文,多角度、重成效、全方位為春耕工作保駕護航,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當好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專家成“網紅” 云課堂成農民好幫手
對于長春市的農民張春禮來說,春節過后找“下鄉”的專家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但今年卻有所不同。受疫情影響,專家指導的方式成了線上+線下,不但能在田間地頭獲得知識,也能用短視頻等新媒體隨時回看。
線上課堂的普及,也造就了一批農業“網紅”。黑龍江省孫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站長、高級農藝師李霞在快手開通直播間,成了當地農民群體中小有名氣的網紅。
科技備耕“指尖對指尖”打通了“互聯網+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沈陽市福運興旺種植專業合作社現有稻田2000畝,主要為沈陽知名品牌“沈北七星”提供優質稻谷原糧。疫情發生后,專家們雖不能現場指導,但利用遠程通話軟件及時與合作社負責人洪蘊來進行聯系,圍繞稻田綠色種植技術,探討如何進行農資準備和人力配備,“不違農時”確保正常生產。
為在防控疫情的同時抓好農業科技培訓活動,吉林各地利用廣播電視、網站、微信等多種平臺開展線上遠程培訓,解決農民備耕及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網上培訓還將繼續開展,并根據農時特點,及時更新培訓內容,急農民所急,想農民所想,千方百計抓好示范推廣工作。”長春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多部門聯合保障春耕物資充足
“金所長,你們來得很及時啊,春耕生產萬事俱備,就欠你們的東風給我們的設備‘把把脈’了。”看到黨員服務隊金男哲一行遠遠走來,吉林省琿春市板石鎮松哲農場場主李松哲一邊放下手中的消毒器具一邊說。國網琿春市供電公司各黨員服務隊積極聯系備耕生產的村民,對排澇站、育苗大棚、蔬菜基地、農場等用戶的用電設施、工器具管理、安全風險進行隱患排查,全力保障春耕用電。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2月26日,遼寧省化工輕工總公司通過鐵路運輸緊急調運了1500噸化肥到沈陽,這讓遼寧的春耕物資有了保障。截至目前,中國鐵路沈陽局集團有限公司為東北地區春耕物資運輸累計發運化肥2960車8.7萬噸,遼寧90%以上的大型肥料企業已復工。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李世潤介紹:黑龍江堅持科學備耕,面對疫情不慌亂。截至目前,柴油已到貨57.8萬噸,可以滿足春耕用油(52萬噸)需要,已經檢修農機具100.3萬臺(套),培訓農民10萬余人次。“確保糧食產能穩定在1500億斤以上,穩固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春耕防疫兩手抓,科特派擔當重任
疫情防控緊要時期,也正當春季備耕關鍵期。遼寧省農科院發揮科技特派團的作用,圍繞新賓水稻產業春耕備耕及水稻生產情況開展調研分析,有針對性幫扶當地農民解決在水稻種子、育苗設施與基地建設等方面遇到的難題。
除了“天幫忙”,更要“人努力”。面對各地逐漸迎來備耕生產黃金期的農業科技工作形勢,遼寧省科技廳向科技特派團、特派員發出倡議書,希望科技特派員用實際行動匯聚起疫情防控和促進農業生產的強大正能量。
黑龍江省科技廳也向科技特派員發出倡議書,號召大家以簡單易懂的語言、鮮活的事例為廣大農民群眾傳播新冠疫情防控知識,提供備春耕生產技術支撐。
今年1月,在沈陽科技局的指導下,沈北新區水稻科技特派團成立。1月21日,專家們就深入到沈北地區的糧食生產加工企業,就稻谷儲藏、稻米加工、稻米包裝以及如何選擇優質高產新品種、秸稈堆肥技術等方面難題進行指導。
遼寧省科技廳農業農村處處長張在群表示,全省各地的科技特派團已提早與對口縣(市)區開展聯系溝通,多種辦法結合,最大限度地減少疫情給農業生產和農村工作帶來的影響,確保今年全省農業穩產高產、實現農村全面脫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