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操免费在线-久操免费在线观看-久操免费在线视频-久操欧美-深夜福利日韩-深夜福利一区

標王 熱搜: 2014    安全  展會  種子  五常大米  超市  食品展會  北京食品展會  北京有機食品博覽會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政策法規 » 正文

商務部官員:調控物價應剔除食品漲價因素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3-11-25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瀏覽次數:1010
核心提示:商務部綜合司 李洪俠 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2%,比9月再次高出0.1個百分點,不斷接近年初制定的3.5%的政策目標。其中占比

商務部綜合司 李洪俠

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2%,比9月再次高出0.1個百分點,不斷接近年初制定的3.5%的政策目標。其中占比較大的食品價格上漲6.5%,比9月高出0.5個百分點,位列八大類消費品之首。對此,有關部門針對9月數據給出了季節性因素、節日消費拉動、氣候變化等解釋。這些因素顯然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食品價格,但并不是規律性的經濟解釋。

我國食品價格多年持續上漲無法用上述原因解釋。2002-2012年,食品價格持續較快上漲,十年累計上漲93%,其中2008年最高時上漲14.3%。年度之間連續呈現相同增長趨勢,顯然難以再用季節、節日因素解釋。退一步講,即使在一年內,季節和節日等因素也都是有規律的,即使價格環比變化較大,一般也不至于過度影響同比增速。氣候、災害等原因也不能說明問題,這么大國家很難說哪一年一點災害沒有,如果以此做解釋,那就暗含了氣候、災害一年比一年嚴重的假設,因為價格一年比一年上漲,這不符合實際。也有人用農產品種養周期解釋價格,同樣周期充其量只能解釋短期波動,無力解釋價格持續十年上漲。

就我國長期發展趨勢看,食品價格上漲是三方面原因導致的。一是持續加快的城鎮化、工業化過程影響農產品供給。因為農業比較收益偏低,農村散養一頭豬一年的收益僅相當于外出務工1-2天的收入,因此勞動力不斷從農業轉向工業,從農村轉向城鎮。導致就業人口減少,農村土地拋荒現象增多。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比從2007年的40.8%下降到2012年的33.6%,年均降幅超過1個百分點。同時農民工持續增加,2012年底已達2.63億人。為彌補從業人員的減少對農產品供給的壓力,只能大量使用生產效率更高的機械、化肥等生產資料。

二是農民生產生活成本推動食品價格上漲。2002年以來,我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十年累計上漲近90%,構成農產品等食品價格上漲的直接成本。同時食品間接成本也明顯增加,近十年每百戶農村家庭家電擁有量大幅增加,人均家庭設備支出年均增長15%,其中冰箱、空調分別增長3.5倍和12.3倍,交通通信條件明顯改善,人均交通通信現金支出年均增長17.4%,移動電話擁有量增長21.2倍,摩托車增長近1倍,生活條件的改善必然帶來消費支出的增加,十年來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年均增長13.2%。

三是食品的數量和質量需求拉動食品價格上漲。精細化加工制作的各類食品要求消耗更多原材料,以牛奶為例,隨著奶粉需求的增加,作為原料的鮮奶需要量成倍增加,因為7-8斤鮮奶才能制成1斤奶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知識的普及,人們對食品的質量、安全等要求不斷提高,而這無疑需要基礎原料、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環節都增加成本,相應拉動食品價格。

我國農業比較效益偏低的現象還將長期存在,食品價格總體上漲的局面很可能還將持續,直至工農業比較收益基本相當。這樣看,只有種養周期導致農產品價格下跌,或流動性過剩帶來的價格暴漲暴跌,才是需要重視和解釋的。否則是我國當前所處階段正常的經濟規律,不需要給予食品價格偏高過多關注。

上述規律表明,物價調控應該剔除食品漲價因素。美國20世紀70年代因為石油危機帶來燃料和食品等價格快速上漲,為消除外部因素,準確反映物價實際變化,便于貨幣政策調整,提出了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概念,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加快調整的過程中,農產品價格較快上漲是必然趨勢,應借鑒美國做法,將扣除食品價格的CPI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之一。同時給食品價格制定更為寬泛的調控區間,比如8%以內,以提高政策對食品價格的容忍度。

貨幣政策應給予CPI以外價格更多關注。如果從CPI看,我國近十年累計僅增長34%,人民幣貶值程度并不嚴重,但居民感覺遠超過這個幅度。其中,既有居民以偏概全的錯覺原因,更主要的是住房等未計入CPI的消費(投資)價格上漲過快,耗用了大部分居民收入,吸收了我國規模龐大的M2。因此,在資金持續涌入投資領域階段,僅僅根據傳統的CPI制定貨幣政策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將住房、理財產品等投資品價格作為參考標準,推動貨幣政策目標設定和手段運用機制化,從全社會角度反應貨幣供應量的適宜程度,防止貨幣脫實向虛,加劇貨幣對內貶值。

 

 

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提升農業比較效益。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扶持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經營。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緩解農業資本不足矛盾,增加農業生產。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和生產資料順暢流通,降低流通環節成本,在全社會倡導節約消費、理性消費,拒絕奢侈浪費,減輕食品價格上漲壓力。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所有原始/編譯文章及圖片、圖表的版權均屬品牌食品網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取得授權后轉載。 ② 凡本網注明“信息來源:XXX(非品牌食品網)”的信息,均來源于網絡,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僅供網友學習參考使用,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著作權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無意侵犯版權,如有侵權,請速來函告知,我們將盡快處理。 ※ 聯系QQ:2408931033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廣告報價 | 使用指南 | 使用協議 | 收款碼 | 聯系我們 | 關于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京ICP備2021003644號-24
展開
 
分享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