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是阿根廷大豆和玉米的收獲季,但農民恐體會不到收獲的喜悅。
由于新冠疫情導致阿根廷物流受挫,以及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阿根廷農民表示,他們當下僅會出售一部分收獲的農產品,在等待情況好轉之后,再全部出清。
25日,國際市場上阿根廷大豆的參考價在每噸226美元,而在去年同期這一價格為245美元。
同時,隨著新冠疫情的全球擴散,除了世界各地老百姓在囤積食物和日用品,多國政府也啟動了糧食庫存計劃,禁止出口本國農產品,以保障國家的糧食供應充足。這將進一步威脅國際食品貿易的供應鏈的正常運轉。
不確定性陡增
為了防止人員聚集和流動引發的交叉感染,阻止新冠疫情蔓延,阿根廷從3月20日就開始了全國范圍的封城,實行強制隔離措施,全國公路設立關卡嚴格檢查通行車輛,嚴禁違規外出。
在這一規定下,阿根廷全國有70多個城市宣布禁止運輸谷物的大型卡車經過其轄區。如此一來,導致新鮮收獲的大豆無法及時送抵大型豆粕碾碎廠進行加工,加工廠方面透露,如今送來的大豆僅有往年的一半左右。
阿根廷巴拉那河沿岸坐落著多家大型碾碎廠,這里是南美洲甚至全球最大的大豆壓榨中心,有22家工廠每天處理15.7萬噸大豆。
農產品出口對于阿根廷經濟有著重要的作用,該國的農業及畜產量出口創匯約占年度出口總值的70~95%。阿根廷政府很快就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在25日晚間,阿根廷交通部發布了一項政令,表示從事與外貿相關的工作人員,特別是谷物運輸商,可以“免于遵守預防性隔離措施。”
對此,阿根廷植物油行業商會和谷物出口商會(CIARA-CEC)對這一新政令表示歡迎,希望新政能夠在未來幾天之內消除阿根廷國內物流上的障礙。
此外,阿根廷羅薩里奧市一座與谷物運輸相關的港口也在近日恢復工作。此前,該港表示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暫停港務活動。羅薩里奧附近的三大港口負責處理阿根廷近八成的初級產品和農產品出口,其中主要產品為大豆、豆油和豆粕。
但是行業人士對于這一新政令并不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不確定性并未由此而消除,從現在疫情的趨勢判斷,港口工人或卡車司機被新冠病毒感染不可避免,只是時間問題。
供應鏈受阻
在不確定性陰霾的籠罩下,很多阿根廷農戶表示,他們不會一次性出售他們本季的收成,而是會囤積部分收獲,以等待價格上漲后出售。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省薩拉迪略(Saladillo)小鎮的大豆農民貝爾(Eduardo Bell)表示:“現在價格不好,因此等待9月再出售也不是個壞主意”。
位于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農業顧問安德尼(Pablo Adreani)說,“農民們將出售最低限度的大豆和玉米以收回成本,然后將剩下的收儲。現在價格低廉,阿根廷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樣正面臨著經濟上的艱難時期,這一切都增加了不確定性。”
農民們期待隨著疫情的好轉,大宗商品價格可能也隨之上漲。同時由于出口商品會以美元結算,而阿根廷本地貨幣比索面臨著不斷貶值的壓力。所以結合以上多種因素,農民認為推遲出售大豆才是正確的選擇。
預計在本季,阿根廷農民將收獲5000萬噸玉米和5150萬噸大豆。阿根廷是世界第一大豆粕和豆油出口國,每年出口豆粕接近3000萬噸。同時,是世界上第三大玉米和大豆出口國。
阿根廷在全球豆粕貿易中占了40%以上的份額,如果阿根廷的出口一旦中斷,將會嚴重影響國際商品貿易的供應鏈,他們將不得不轉向巴西或者美國尋求替代商品。然而同樣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巴西也同樣正在“封城”,但是巴西政府部門稱新冠疫情不影響巴西大豆的轉船和出口。而美國的大豆需要等到秋季才能收獲。
而與此同時,在疫情之下,各國都在紛紛出臺政策,限制本國農產品離境,以備不時之需。
據外媒報道,主要小麥輸出國哈薩克斯坦已禁止小麥的出口;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國越南表示將暫停簽署新的大米出口合同;塞爾維亞停止了葵花籽油等貨品的出口。
同時,由于美元對新興市場貨幣大幅升值,而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通常以美元定價,這進一步降低了新興市場的購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