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大型酒店做廚師長的楊先生(化名)說,根據要求,所有菜品在切配前都必須清洗,但是有些菜不洗的情況時常發生,例如蘿卜、西蘭花 、有機花菜等等,大棚里有的菜打的農藥比較多,不浸泡到一定時間,對人體都會有一定傷害。
而在多家連鎖餐飲店做過廚師的王先生說,很多餐飲店之所以有些菜不洗,是為了節約人力和材料成本。比如,青椒、花菜和西蘭花, 這是干中餐的(不洗),火鍋店像菌菇類的,香菇,平菇,都是不洗的。原食材買回來當場就切了,就是為了方便保存,洗過以后用不完不就壞掉了,另外,不洗菜節約時間,買回來洗還要時間和人工。
廚師楊先生和王先生的說法是否屬實呢?3月17號上午,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對餐飲店展開突擊檢查時,發現了一些情況。比如,在鼓樓區某商場的江南里菜館,包菜、金針菇、扁豆等菜品都沒有任何清洗跡象,被擺放在備用食盒里。經過執法人員提醒,店方承諾會把這些菜“再”洗一遍。
在彤德萊火鍋某門店后廚,執法人員不僅發現了絕對不能使用的發芽土豆,工作人員正在切的香菇也有問題。工作人員說他們的香菇和金針菇是在上菜的時候洗,可執法人員表示,這些菜是必須洗好了以后才能裝盤。
是不是如這位工作人員所說,菌菇洗好之后容易壞呢?執法人員檢查時發現,一家肥牛店就是把香菇、金針菇等食材清洗后,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保存,門店負責人說,他們根據半天的需要,清洗蘑菇和金針菇,放在紗布上晾干以后再分切、放保鮮柜。
在規模較大的連鎖餐飲機構,蔬菜清洗情況都如此參差不齊,個體小餐飲店又如何呢?在一家小餐館,老板夫妻的健康證都已經過期,后廚部分蔬菜放在盤子里到底用不用也說不清,冰箱里的菜品也沒有加蓋子保存。
而在另一家小餐館,切菜板旁邊,生雞肉直接被堆放在用了一半的辣椒和洋蔥中間,而這些辣椒和洋蔥也都沒洗。而保鮮柜里,半成品的葷菜直接和素菜放在一起,這些素菜僅僅是簡單分切了一下,并未清洗,而這家飯館也沒有良好的清洗環境。南京市江寧區市場監管局高新區分局局長王君說,這家餐飲店根本沒有按照申領執照時執法機關的要求來操作。
目前,上述不合規餐飲店已經被執法部門責令整改。
餐館后廚,平常咱們老百姓看不到,這回眼見為實了。餐飲行業,是要講良心行業,不能為了所謂的利益、成本,把食品衛生安全拋到一邊。廣大餐飲經營者,給自己敲一敲警鐘,臟的菜端上桌,良心也就臟了。也希望主管部門能開展常態化的有效監管,再小的館子,也要一并納入誠信管理,出現違法違規行為,要狠狠處罰,情節嚴重的,取消營業執照,加入黑名單,我看也不失為一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