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奶又提價了。從7月份至今,蒙牛、伊利、三元、光亮……簡直一切咱們了解的鮮奶品牌,銷售報價都上漲了5%—20%不等,超市里已見不到2元以下的鮮奶了。
廠家說,提價是迫于原材料——生鮮乳收購價的大幅進步,有些公司乃至面對收不到質料奶的為難。這一說法也得到了農業部證明,農業部新聞發言人日前表明,本年生鮮乳商場供求的確呈現了缺口,當前生鮮乳收購價同比上漲了20%。
所以有人憂慮,“奶荒”不減輕,鮮奶報價再這么漲下去,老百姓要喝不起奶了。還有人說,中國乳業沒有脫節信任危機,輕率提價,無異于將商場拱手讓人,仍是穩重些好。而筆者認為,提價是商場經濟條件下調理供需的常用方法,對公司正常的商場行動咱們仍是要尊重、少干與。當然,作為消費者,沒有樂見提價的,但相較于喝不起奶,咱們更憂慮牛奶質量不保。喝牛奶圖的是養分健康,咱們寧可少喝,也絕不想牛奶養分價值縮水,更不想花錢買毒奶。
而“奶荒”呈現的時分,恰恰是最簡單出質量問題的時分。前次質料奶求過于供、報價上漲發作在2007年,緊接著2008年就發作了讓消費者至今仍心有余悸的三鹿奶粉事情。因而,當生鮮乳再次供給嚴重時,筆者不由憂慮:如今生鮮乳這么搶手,為了多掙錢,會不會再次發作摻水和化學物質湊數的狀況?公司為了買到滿足的生鮮乳,會不會放松質料質量把關?曾經拒收的含抗生素質料奶,如今還舍得拒收嗎?有的公司買不到質料奶,會不會悄悄用進口奶粉出產復原奶做質料?再多想一層,“奶荒”會不會使篩選低產奶牛及小作坊式奶牛飼養方法的腳步放緩,奶牛飼養業轉型晉級的腳步會不會慢下來?生鮮乳求過于供會不會倒逼國標下降質量需求,鮮奶會不會越來越沒養分……
一切憂慮的邏輯條件即是,公司總是趨利的。因而,當“奶荒”來暫時,政府的監管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發作質量問題的高風險期,政府部門應當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監管手法和準則,質量把關要更嚴厲,商場監管要更留神。若是監管到位,公司經過合法路徑競賽奶源,能夠進步奶農收益,夯實工業開展根底。若是監管到位,奶制品質量有保證,消費者才干定心喝牛奶。一起,公司也不要忘掉,中國乳業再也經不起質量問題的沖擊了,三鹿奶粉事情現已通知咱們,獻身質量保住的銷量僅僅暫時的,早晚會蕩然無存。不論是為了消費者,仍是為了中國乳業的將來,在任何時分,特別是在商場求過于供的當下,更應該嚴加監管,保證質量。(食飲商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