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工程院、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聯合發布了《2021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系統總結了我國2015-2020年制造強國建設進程及經驗,并首次提出中國制造“韌性”這一特征。
《報告》指出,過去五年間,中國制造強國發展指數由105.78增長到116.02,制造業總體趨勢穩中向好,實現了市場快速響應,體現出對各類生產要素的強大動員組織能力。特別是在2020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貿易爭端的嚴重沖擊,中國制造業經受住了巨大考驗,實現了世界主要國家中制造強國發展指數最大增幅,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
在報告發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單忠德曾表示,我國制造業的強大韌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積極應對國內外多重嚴峻挑戰,實現了市場快速響應,實現對各類生產要素的強大動員組織能力;產業體系完整,產品門類齊全,不斷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各個環節。
供應鏈作為工業制造業最基礎的運營管理環節,也在各環節深化耦合、上下游強化協同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構成了制造“韌性”的堅實基礎。例如工業品采購,由于工業品長尾商品及非標品較多,大多數企業一次的采購訂單往往會涉及多個物流公司和多地倉儲。過去,工業制造企業在物資交付環節往往需要多次簽收,不僅效率低,且管理難度大。去年以來,一系列數智化供應鏈技術服務產品的相繼出現,大幅改善了這一局面。
以京東工業品打造的“智能供應鏈決策體系”為例,其能夠從成本、庫存、時效、服務、賬期、商家評級等多維度決策因子入手,基于龐大的商品數據庫、豐富的產業鏈資源以及算法優勢,實現“萬倉合一”“萬單合一”,為企業快速定制包括選品、交付、服務等供應鏈最優價值綜合履約方案。具體來看,在倉配履約環節,京東工業品通過“萬單合一”實現供應端資源整合——將多平臺、多品類、多訂單的集單尋源和集單配送“化零為整”,避免多供應商分散履約帶來的低效率交付體驗;通過“萬倉合一”實現履約效率的提升——協同品牌廠商、三方供應商以及屬地服務商現貨及期貨庫存,打通倉配資源進行統一調度,達到資源優化和供應鏈效率提升。
在全球產業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加快工業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意義重大。面向未來,制造業也需要更多產業力量投入到供應鏈數智化轉型服務中,以技術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協同,從而降低整個工業生產的成本、提高產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