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明顯增多。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市場需求仍然乏力,部分行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發展仍較困難,穩定產業鏈供應鏈面臨較大壓力,不少重點領域‘卡脖子’問題仍然較為突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基礎還不夠堅實,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民生領域仍有不少短板,一些領域風險隱患不容忽視,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夠到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仍不同程度存在。” 許昆林強調,一定要正視問題、直面挑戰,采取有力有效措施,謀在實處、干在實處、成在實處,一步一個腳印把現代化建設新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制造業增加值比重保持基本穩定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又面臨多年未見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困難和挑戰之多前所未有。江蘇作為東部沿海經濟大省、全國經濟發展“壓艙石”,肩負穩定宏觀經濟的重大政治責任。
2022年,江蘇要如何“打拼”?
報告提出,江蘇省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左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10.5%左右,外貿進出口、實際使用外資穩中提質,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基本穩定,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降低3%、4.4%左右。
許昆林表示,做好今年工作,既要把握年度特征,狠抓工作落實,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如期高質量完成;更要錨定長遠目標,聚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六個顯著提升”,注重系統性謀劃、規律性把握、整體性推進,確保現代化建設走在前列。一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二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三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四要堅持高質量發展,五要堅持統籌協調。
集中優勢力量向創新“高峰”攀登
報告指出,新征程新一年,要在更高起點推進高質量發展,關鍵是突出前瞻性創造性,提高精準度精細度,重點要做好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努力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堅持創新第一動力,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不斷提升產業現代化水平等十個方面的工作。
2022年科技創新怎么干?報告指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中優勢力量向創新“高峰”攀登。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發揮財政專項資金撬動引領作用,聚焦先進材料、高端芯片、工業軟件、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等亟需突破的領域,全面推動重點項目攻關“揭榜掛帥”,統籌抓好180項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組織實施前沿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部署推進100項重點基礎研究項目,促進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對接融通,著力突破“卡脖子”環節。積極爭創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等“國字號”平臺,爭取更多國家級大科學裝置布局江蘇,加快紫金山實驗室、姑蘇實驗室、太湖實驗室建設步伐,出臺省實驗室“人才科研特區”政策,在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上展現江蘇擔當等。
“要堅持把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作為江蘇轉型發展的關鍵增量。” 報告明確,要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努力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新高地。把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智改數轉”)作為重要抓手,加快工業設備和業務系統上云上平臺,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工業互聯網平臺和“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特色基地,積極創建國家級“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推動國家級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落戶。支持5000家以上規上工業企業實施“智改數轉”。鼓勵優秀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大型平臺輸出“智慧腦”,帶動中小企業開展“智改數轉”。聚焦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持續實施“產業強鏈”和“百企引航、千企升級”行動計劃。
堅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也是2022年江蘇省的重點工作之一。報告指出,要以落實“雙碳”任務為引領,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統籌有序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實施與減污降碳成效掛鉤的財政政策,平穩有序落實“雙碳”目標,防止“碳沖鋒”和“運動式”減碳。先立后破推動能源、產業、交通運輸、空間結構優化調整,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和氫能、核能等清潔能源發展,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煤電降耗減排,增強新能源消納能力,促進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大力培育綠色低碳產業,加強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和應用示范,加快建設國家綠色產業示范基地,提高產業發展的“含綠量”“含金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