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21年底,全國已有21個省級行政區在全省或部分地區明確了新增新能源發電項目規制性配儲能比例以及配儲時長。3個省份出臺鼓勵配儲政策。
綜合來看,平均配儲比例約為10%,配儲時長約為2h。其中,全省或部分地區要求配儲的省份2021年風電光伏裝機量達到全國風光裝機量的81%,為儲能裝機量增加的主要來源。
根據有關機構預測:2021-2025,儲能裝機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10.8%。
此前國家發改委曾發布公告,提出到2030年實現新能源儲能市場化發展,在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的同時確保電網系統穩定運行。新能源存儲是指使用電化學、壓縮空氣、飛輪和超級電容器系統的電力存儲過程,而不是抽水蓄能,它使用儲存在大壩后面的水在需要時發電。
發改委表示,采用電化學手段的新能源儲能技術有望進一步取得進步,2025年系統成本將比2020年底進一步降低30%以上。
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電國,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占其總發電量的50%以上,高于目前的42%,但這將對維持電網系統的穩定運行帶來挑戰。
所以國內的下一目標必然大力發展儲能,這將有助于實現到2030年碳排放達峰和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以及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的雄心。預計到2025年將由初始商業化階段推進到規模化發展,裝機容量超過3000萬千瓦。
雖然現在成本學習曲線仍然相對緩慢,但“十四五”規劃(2021-25)明確了到2025年單位儲能成本下降30%的目標,有望加速行業步伐。
中國石化經濟與發展研究院情報與研究部負責人羅作先表示,新型電力系統的短板在于儲能,這也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提高新儲能能力將進一步提高國家新能源發電能力。
發改委此前表示,將出臺2021-25年及以后新儲能發展規劃,各地能源主管部門也要對本地區新儲能系統規模和項目布局進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