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相關提法一以貫之。“推進大型風光電基地及其配套調節性電源規劃建設,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消納能力”,成為2022年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抓手。
在強調“大型風光電基地”建設的同時,一并突出“配套調節電源”和“電網”的支撐和載體作用——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的構建意味著什么?
加大力度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
3月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在全國兩會“部長通道”接受采訪時表示,一年多來,“雙碳”工作有序推進,“在沙漠、戈壁、荒漠規劃建設4.5億千瓦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這在我們國家歷史上是最大規模的。”
錨定到2030年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規劃目標,過去一年我國非化石能源發展勢頭強勁,風電、光伏裝機雙雙超過3億千瓦,至2021年底合計裝機容量6.36億千瓦。
如期實現2030年12億千瓦裝機目標,建設大規模新能源基地項目的意義是顯然的。
來自國家能源局的信息顯示,2021年10月以來,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在內蒙古、甘肅、青海、寧夏等地集中開工。目前,第一批裝機容量約1億千瓦的大基地項目已開工約7500萬千瓦。推動第一批項目盡快建成投產,加快第二批基地項目組織已被列入日程。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專家表示,沙漠、戈壁、荒漠地區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部,區域內技術可開發量超10億千瓦。在這一區域進行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不僅將大大降低項目土地成本,廣闊的建設面積也將給予大型能源基地更多發展可能。
多省份已在其“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推進風電光伏大基地項目建設,中央能源企業亦紛紛布局。
“內蒙古正在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深挖清潔能源富集的潛力,改變‘一煤獨大’的局面。”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廳長張磊表示。
“打造新疆成為保供全國的綠色能源大基地,在新疆科學規劃一批千萬千瓦級和億千瓦級風光新能源基地,打造以綠色能源為主體的源網荷儲工業園區。”全國人大代表、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張新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華電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溫樞剛表示,華電集團著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按照“先立后破”的要求,將風光電作為公司中長期增量主體,發揮各產業在新能源發展上的協同作用,大力推動風光電大基地建設。
大基地項目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持續推進中還有哪些問題亟需突破?
全國政協常委、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曹培璽建議,加強統籌規劃,制定基地項目發展專項規劃,以省為主體明確項目規劃布局,實行“一央企牽頭一基地”開發管理模式。發揮央企人才、技術、資金和管理優勢,形成“成熟一個、開發一個、總結一個、推進一個”良性循環發展態勢。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兼華中分部主任陳修言提出,要在國家層面明確分省新能源規劃目標,實現各專項規劃、國家和各省規劃間橫向協同、上下銜接。要堅持大型風光電基地、先進煤電、特高壓通道“三位一體”,加強新能源、常規電源、輸電通道統一規劃,同步開展前期工作,確保同步投運。
新能源發展不能“獨自趕考”
加快構建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如何穩扎穩打、步履堅實?
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專家表示,新能源發展不能獨善其身、獨自趕考,需要火電水電等支撐調節電源、儲能等新型調節資源、堅強輸配電網、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等提供系統支持,逐步構建形式上有利于新能源消納、過程上促進新能源持續大規模發展、本質上服務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新型電力系統和現代能源體系。
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需要怎樣的配套調節性電源?
加快構建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要發揮好煤電的支撐作用。“(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周邊煤電企業要堅持先立后破,建設超超臨界發電機組,有序改造供電煤耗300克/千瓦時以上的老舊機組”,何立峰指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舒印彪表示,新能源發電的間隙性和波動性,需要煤電加快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并重轉型。要加強煤電清潔低碳技術研發,加快推進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多污染物一體化近零排放等技術創新與工程應用,持續推動煤電向低碳、零碳乃至負碳轉變。
全國人大代表、寧夏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信息中心業務主管方敏提出,西北地區建設并運行著大量的燃煤火電機組,在將電力源源不斷地輸送至全國各地的同時,西北地區卻承擔著巨大的降碳壓力。就地消納西北地區的風光電力,就地制取綠氫綠氨,改造熱電廠火電機組使其可以使用綠色氨氫燃料,是一種可行方案。
業內專家指出,在第二批風光大基地項目申報中,“鼓勵建設集中式、共享式儲能,最大化發揮儲能效益”成為明確要求。如何進一步推進儲能在提升發電容量充裕度方面的重要作用,為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提供重要支撐?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東北分部黨委書記、副主任石玉東表示,要加快完善儲能參與市場機制設計,深入研究儲能參與電力調峰、調頻、備用等輔助服務市場的市場主體定位、價格形成機制和交易模式。通過建立市場機制,創新開展儲能調峰輔助服務,參與新能源消納市場化交易。
“建議盡快出臺儲能專項規劃,推動落實新能源項目配置儲能設施的支持政策,逐步提高儲能技術標準。”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表示,有序規范發展儲能產業,能夠充分增強電源側、電網側和用戶側調節能力,確保新能源送得出、供得上、用得好。
發展新能源和消納新能源必須并舉
第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中,由中國大唐主導推進的首個利用既有火電通道打捆外送新能源多能互補項目的蒙西托克托外送200萬千瓦風光項目,已于2021年10月正式開工建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鄒磊近日撰文表示,項目投產后,每年可新增“綠電”50億千瓦時以上,節約標煤超過17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過400萬噸,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多能互補綜合能源基地。
規劃建設中的大型風光電基地大部分地處我國西北部,尚存在電網送出項目規劃核準相對滯后,跨省跨區通道能力不足等問題。確保新能源送得出、供得上,提升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消納能力尤為重要。
全國兩會前夕,國家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辛保安發文指出,力爭通過“十四五”“十五五”時期的努力,將國家電網跨區跨省輸電能力由目前2.4億千瓦提高到2030年的3.7億千瓦以上,全力服務好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并為各類清潔能源發展提供堅強網架支撐。
針對“雙碳”情景下電力系統發展和安全運行面臨的重大技術難題。國家電網將深入實施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大力開展柔性直流輸電、虛擬電廠、大電網安全穩定控制、特高壓分接開關等重大技術攻關,強化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布局,爭取更多“從0到1”的創新突破。
“必須依靠基礎研究突破來應對能源結構重大調整帶來的挑戰。”全國政協委員,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表示,當風光等不穩定電源成為供電主力時,要保障電網系統的安全穩定,必須將現在的“堅強電網”改造成“智能柔性電網”,通過大量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引入AI和能量路由器等技術手段,增加多維度的儲能單元,實現源網荷儲各環節的智能、柔性調節。
圍繞大基地建設,支持就地消納與外送消納并舉的聲音也不在少數。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可以以大型風光電基地引導產業轉移,推進當地產業升級。“充分開發利用當地低成本零碳電力,有利于高載能產業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擺脫碳約束。具備條件的地區,也可以吸引中東部企業向該地轉移,進而推動資源優化配置,實現碳的‘結構性減排’。”
全國政協委員、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劍平持相同觀點。他認為,西部地區有風光資源優勢,同時也存在技術和產業鏈短板,要加大科技開發,在西部設立新能源技術綜合開發基地,可為上至組件、設備、逆變器,下至運維平臺、建設技術的全產業鏈帶來全面發展機遇。“必須加強統籌協調,堅持系統觀念,謀劃布局清潔能源、調峰電源、外送通道、儲能電站、儲能電池等項目,加快一體化能源開發建設和相關產業結構優化,畫好西部地區‘風光無限’的‘工筆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