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追夢人”的情懷 強化思想政治建設
城關教育在“三師一建”黨建品牌的引領下,每年確定一個教育發展主題推動各項年度目標任務的有效落實,秉承“傳承與發展”的理念,堅持“開明與開放”的格局,通過“喚醒與點亮”,為城關教育“賦能與變革”,用“激活與創新”的思維面向教育的未來。以“蘭州城關微教育”公眾號為線上宣傳平臺,多方位引導家長、社會了解城關教育。通過多措并舉、立德樹人、精神引領,以滿滿的正能量,飽滿的教育情懷,營造了教育發展的良好生態。
夯實“有學上”的基礎 攻堅擴容增量工程
舉全區之力緩解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矛盾,通過實施擴容增量“八個一批”項目,累計新增辦學面積38.3萬平方米、學位3.8萬余個,其中新開辦學校17所,初步緩解了就學矛盾。加快“出城入園”學校維修改造,回購省屬“出城入園”學校,全部辦為優質學校分校,接收市屬“出城入園”學校,完成移交,擴大學位容量。推進薄弱學校改擴建,實施南山路小學、和政路小學、范家灣小學、清華小學、永昌路幼兒園、上坪幼兒園等薄弱學校改擴建工程,新增學位1310個。積極協調蘭州市規劃、國土、自然資源等部門在雁灘、東崗、黃河北等教育資源短缺區域規劃新建學校。依托“名校辦分校”模式,積極與碧桂園、銀河國際、五一馨苑、九州創成、恒大綠洲、天昱鳳凰城、金城瓏園、易大天地等開發商進行對接,對其住宅配建學校、幼兒園進行回收。與海亮教育在蘭洽會上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將蘭州市城建學校改造后辦為一所全日制民辦非營利性義務教育學校,一只船教育集團、華僑教育集團分別與海亮教育、天立教育簽訂“手拉手”合作協議。通過招生制度改革,嚴格控制起始年級班額。針對不同學校的不同情況,先后采取嚴控轉學、自然消除、校內轉班減額、校內分班減額和校際聯動擴班轉學等多種辦法,分類施策, 2021年6月,城關區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實現全面清零。
破解“入園貴”的難題 多措并舉實現幼有所育
面對城關區學前教育特點和現狀,通過實施“四大破解行動”,推動全區學前教育從普及規范走向普惠優質。深入開展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對77個需治理的小區配套園開展專項治理,與21所小區配套園簽訂移交或意向性移交協議,啟動后將新增公辦公益學位4000余個。在全省率先開展公益性幼兒園認定,每年設立區級專項經費,通過生均每月100元的保教費補助,扶持一批“保教質量高、保教收費低”的公益性園作為公辦園的有力補充向社會掛牌服務。依據“小區配套幼兒園不得辦成營利性幼兒園”原則,推進已運行小區配套園的轉普工作,已運行的小區配套園全部轉為普惠性,實現了百姓就近入“質優價低”園的期盼。在全省率先建立“學前教育網絡化管理模式”,將所有托幼機構納入13個公辦園為中心的學區和16個優質民辦園為中心的協作體網絡,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無縫隙的監管和指導管理體系,構建出“優質帶動、結網互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作共贏”的局面。
化解“上學難”的矛盾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
為了嚴控“大班額”,緩解“擇校熱”,有效遏制入學中的不正之風,促進生源均衡配置,城關區全面啟動了招生制度改革,以“免試就近、自主招生、順序錄取、公平公正公開”為原則,出臺統一的小學招生意見,陽光招生、平穩招生,實現了招生的機會公平、程序公開、結果公正,保障廣大群眾子女就學權利,有效遏制了招生入學中的不正之風。嚴肅招生紀律,強化紀律約束,全區領導干部帶頭簽訂招生承諾書,提出了嚴禁借招生謀利、嚴禁暗箱操作等招生紀律的“八個嚴禁”。聯合紀委監委、公安部門發布了《關于嚴厲打擊“學托”“學販”“校鬧”等行為,維護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秩序的公告》,嚴肅查糾招生入學中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斬斷“學托”“學販”利益鏈條,凈化招生風氣,維護正常的招生秩序。規范招生程序,完善網絡報名系統,所有適齡兒童在規定時段進行網絡入學申請,并到學校參加入學材料現場審核和類別認定。
在此基礎上,學校按照“城關區戶籍兒童”和“隨遷子女”兩個批次先后開展招生,并在各批次內部依據類別,對兒童進行順序錄取。區教育局招生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組織協調,進行整體調控,嚴禁違規跨區域、跨片區招生,對超招生計劃兒童、房戶不一致兒童、新建小區兒童、流動人口多子女家庭兒童進行統一調配,對招生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協調處理,確保所有通過審核的兒童都能夠按規則被錄取。廣泛宣傳引導,通過城關微教育微信公眾號主動發布招生政策、招生方案、招生紀律、報名流程、打擊學托學販公告等信息,使自媒體成為宣傳政策、推進改革的重要陣地,讓招生工作更加公開透明。根據小學招生適齡兒童數量增加、區域間學位供給不平衡等情況,及時向社會發布學位預警提示,合理引導入學預期。同時積極采取改造擴班等方式,增加招生計劃,全力推進調配入學,統籌解決好入學難問題,最大限度地滿足區域內適齡兒童入學需求。在招生工作結束后,及時向社會公布房產信息,落實“一套房產六年內只提供一個學位”的政策,有效遏制“學區房”過熱現象。
回應“上好學”的期盼 推進“集團化”辦學改革
為更好滿足學生家長對優質教育的迫切需求,有效遏制“大班額”“擇校熱”等焦點問題,積極探索推進“集團化”辦學改革。探索“一體化”辦學,采取“名校辦分校”模式,由水車園小學和華僑實驗學校牽頭,成功開辦了水車園小學民勤街分校和華僑實驗學校碧桂園分校,實現了校際間內部管理、師資管理、教育教學、學生發展、學校文化、考核獎罰、資源配置“七個一體化”,有力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在此基礎上,在全區范圍內推廣“一體化”辦學改革,將接收的“出城入園”學校全部辦為優質學校分校,進一步實現存量盤活、增量推進,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廣覆蓋,緩解了“大班額”和“擇校熱”問題,解決了區域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的問題。推進“一體化”向“集團化”邁進,“集團化”辦學工作推進兩年來,累計成立教育集團9個,涉及學校達60所,覆蓋率近80%,通過充分的簡政放權,進一步激發學校辦學活力,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
解決“有師資”的問題 建立教師引進機制
面對流動人口大量涌入、二孩政策全面實施等帶來的師資缺口陡增問題,先后出臺了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教育系統人才引進《實施辦法》、免費師范生教師補貼發放《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擴充和提升師資隊伍提供有力支持。2017年,首次在全省范圍內以優厚待遇公開選調優秀教師,在通過初審的83人中堅持優中選優、寧缺勿濫的原則,最終引進8人。累計選聘公費師范生325名,為每人發放安家費和租房補貼費,發放至工作滿十年或結婚為止。根據《蘭州市中小學聘用制教師招聘工作實施方案》,以同工同酬方式招聘1137名教師,有效填補了城關區教育資源擴容增量面臨的師資缺口。聘用制教師與在編在崗教師實行同工同酬,在職稱評定、崗位聘用等方面參照現行在編在崗教師相關規定和資格條件執行,享受養老、醫療、住房、帶薪休假等同等待遇。建立教師激勵機制,“名校長”“名師”“名班主任”每月享受人才津貼,提高邊遠學校教師津貼標準,促進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和榮譽感進一步提高。
打造“好教育”的品牌 探索育人模式改革
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立教師發展中心,優化整合教研室、教師進修學校、信息中心、少年軍校的職能和資源,成立教師發展中心,優化資源配置,發揮集成優勢,實現研訓一體,全面提高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和教育質量。提升辦學品質,制定《城關區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建設實施方案》和《城關區精品學校建設實施方案》,建成33所現代化學校、20所精品學校和117個特色(項目)學校,進一步推動了學校辦學思想現代化、育人模式多元化、文化建設內涵化。強化素質教育,培育形成了“小樂器進課堂”“大課間活動”“三大球”“體藝2+1”、科技創新大賽等一批富有特色的課程和活動。建成科技體驗館等各類科技類活動室79個,建設“體藝援教聯盟”,通過購買服務方式,鼓勵和引導專業體藝人才到中小學兼職任教。實施“高參小”項目,建設西北民族大學城關區藝術教育實踐基地。推進體育教學改革,成為西北首個“學校體育綜合改革全國示范區”,成功舉辦了第十七屆全國體育聯盟現場展示活動,來自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28個市的600余名觀摩嘉賓參加,央視新聞移動網等平臺直播點擊量超過千萬。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與教育發達地區接軌,引進“新教育”“生本教育”“自學議論引導”“情境教育”“走班選課”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建立全國名師吳正憲小學數學教師工作站城關分站、思想政治理論課郎全發名師工作站。實施“萬物啟蒙”課程建設,開展了“中國萬物地圖計劃”項目,成功舉辦“大河絲路——中國萬物地圖計劃大地風物城關區兒童課程藝術展”。上述課改項目的生根落地,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對全面提升城關區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當前,在這個劃時代的轉折時刻,教育的“痛”與“病”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城關區在“讓優質教育資源惠及每個孩子”這一根本目標下,看見學校的核心價值,走向科學的系統設計,是近幾年在探索與行走中梳理的脈絡。城關區將堅持應百姓之所呼、解百姓之所憂、思百姓之所愿,推動有學上、好上學到上好學邁出新臺階,深化“集團化”辦學,充分發揮優質資源教育輻射、引領作用,逐步提升教育品質,讓老百姓家門口都是好學校。